近年来,江山市人大深入贯彻浙江省、衢州市人大关于深化代表工作“四建设两提高”等相关要求,进一步扩大人大代表联络站业务协同贯通,创新构建人大履职与民意诉求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,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转化为惠民生、暖民心的实践成果,通过“望民情、闻民声、问民需、切民生”的闭环路径,做深做实代表活动,为推进三省边际中心县城现代化建设贡献人大力量。
一、勤于深入基层“望”民情:以脚步丈量民情,构建民意感知网络。
一是构建全覆盖网络。江山市人大坚持工作阵地下沉、监督重心下移,以脚步丈量民情,构建民意感知网络,人大常委会汪胜主任创新谋划构建“网格+代表”机制,形成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—代表联系选民”的双向链条,全市358名人大代表全部深入基层网格,与选民面对面交流,将人大常委会、代表和选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人大代表定期、不定期深入各个网格,了解选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,确保民意能够准确、及时地传递,让人大的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。
二是发挥联络站优势。江山市人大积极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优势,通过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“下楼出院”的阵地规范化建设,实现“1+19+1”(即1个中心站+19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+1个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站)全覆盖配置,通过线上扫“代表联络码”,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自己的问题和诉求,实现了民生问题线索的实时收集,代表们收到问题后,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,推动问题的解决。去年,通过代表联络站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、农村饮用水安全等诉求120余件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带来的便利和实惠。
三是开展主题式调研。江山市人大围绕乡村振兴、工业强市、生态保护等主题,组织代表深入乡镇村社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。在乡村振兴方面,代表们深入了解农村产业发展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,走进田间地头,与农民交流种植养殖经验,了解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,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。在工业强市方面,代表们深入企业车间,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、技术创新能力、人才需求等情况,倾听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心声和诉求,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。在生态保护方面,代表们实地查看河流、山林等生态环境,了解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,推动部门、乡镇及时整改。
二、乐于立足群众“闻”民声:以多元渠道倾听,激活基层民主活力。
一是打造“家门口”议事平台。江山市人大在石门镇清漾村、坛石镇汇农蛋鸡公司等地设立“人大代表联络点”,并结合村民“议事厅”等场景,为代表群众提供“家门口”的议事平台。“小站点”就像一个个温馨的“大家庭”,让代表群众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每月固定21日开展接待、主题会商相关活动,去年一年,人大代表联络点就开展了民生问题会商等活动30余场。在活动中,代表与群众一起讨论村社建设、环境卫生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,各抒己见,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通过这些活动,收集建议80余条,涵盖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,为村庄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
二是深化“开门立法”机制。针对《浙江省旅游条例》《衢州市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》等法规草案征求意见,江山市人大组织多层面人大代表直接参与立法征求意见调研活动,这种“开门立法”的机制,让民意直通立法机关。在立法调研过程中,深入基层了解篇普通群众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和需求,部分意见建议被立法机关认真研究并采纳,使法规更加科学合理、符合实际。通过“开门立法”,不仅提高了法规的质量,还增强了群众对法规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,提高群众的法治素养。2024年共完成25部法律法规进行了立法意见征集。
三是着力加强“团组建设”。深入开展“双岗”建功,持续推动“八八战略”走深走实,全市所有代表团、代表小组投身代表活动“主战场”,推动产业振兴、项目建设、创文行动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,形成“四项清单”1200余项,常态开展代表小组集中视察、议案联合评价等活动,全市21个代表团、代表小组集中视察农旅融合等重点项目12个,举行联合评价议案建议办理活动22场次,推动324件代表议案建议全部办结。
三、善于调查研究“问”民需:以问题导向破题,精准对接发展需求。
一是聚焦中心任务选题。围绕“重振工业雄风、重塑城乡风貌、重现旅游辉煌”目标,江山市人大开展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、文旅融合等专题调研选题,选题紧密结合江山市的发展战略和中心任务,体现针对性和前瞻性。每年年初根据前一年走访调研掌握的情况,每位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确定1个调研课题,每个人大常委会工委确定1个重点调研课题,每年形成15个调研课题。
二是拓展“双联”深度。规范推行代表接待群众、向选民述职等制度,市四套班子领导代表带头进站调研,全年在江各级代表进站接待1596人次,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、原选举单位述职。建立完善常委会联系代表、组成人员结对代表等机制,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会议、执法检查、工作评议等活动300人次,常态开展代表“连心面对面”活动,征集梳理意见建议90余条,“吸纳民意、汇聚民智”机制更加健全。
三是建立成果转化清单。全力守护市域生态安全,市乡两级人大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报告制度,例如专题调研饮用水源保护工作,着力推动调研“问题清单”向“整改清单”转化,针对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15项突出问题,专题询问13家部门单位,要求限期整改落实,推动各责任单位加强执法巡查,从严从快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0多起,实现了调研成果从纸面到实践的有效转化,让调研真正发挥作用。
四、实于解决困难“切”民生:以实效检验初心,书写惠民暖心答卷。
一是民生实事项目推进。通过票决制确定年度十大民生实事,是江山市人大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,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,让群众能够参与到民生实事的决策中来。持续打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监督“组合拳”,常态运行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、工委分工督办机制,综合运用听取审议、视察调研、现场检查等方式,全程监督推动体育场地惠民补短、共享食堂完善提升等10件民生实事项目如期完成。
二是急难愁盼靶向攻坚。在实际工作中,坚持将民生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“幸福账单”,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,进一步提高议案建议600万元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,支持基层办成村民休闲广场、村道拓宽改造等民生议案项目25件,指导乡镇街道人大监督推进本区域民生实事项目88件,确保“关键小事”办实办好、惠民可及。
三是长效机制巩固成效。建立“代表建议—政府办理—人大督办—群众评价”闭环机制,是江山市人大巩固民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。对于老旧小区改造、水资源保护等持续性工作,常态化开展“回头看”,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,确保了民生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,让群众能够持续受益,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未来,江山市人大将持续深化“四诊法”内涵,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,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,倾听群众的声音,解决群众的问题,让“民声”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强音”。(供稿:江山市人大/金伟伟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