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,芳草街街道作为一个以居民居住生活为主的完全城市化区域,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。这里拥有7个社区,近13万人口,商贸与服务业蓬勃发展。然而,繁华之下仍有隐忧,低保家庭、独居孤寡老人、残障人士以及特殊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依旧存在,他们中的部分属于政策难以覆盖的边缘群体,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境,亟待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与援助。
为改善这一现状,近年来,芳草街街道积极探索,针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,持续完善“慈善+救助”服务模式,精心搭建“资源联响”信息平台共享和“资源联享”服务联动共享的双联机制。通过这一创新机制,广泛汇聚各方慈善力量,共同投身社会救助服务,成功构建起“一对一”“多帮一”的困难帮扶机制与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体系,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为解决城市特殊困难群体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。
一、双联服务计划的具体做法
(一)精准分类,分层推进服务救助联响
为确保特殊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及时、有效的帮助,芳草街街道积极探索了“资源联响”服务救助的新路径。关爱中心将服务对象进行分群锁定,服务需求进行分级响应,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。
一是搭建快速响应机制。面对特殊事件,芳草街街道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。通过定期联席会议、工作推进会议等形式,及时掌握社区、关爱中心资源情况,为紧急事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。例如,当老郭因不理解救助政策而频繁投诉社区时,街道、社区、关爱中心及时介入,通过多方沟通,有效解决了老郭的实际需求,缓解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潜在冲突风险。
二是提供精准化服务。关爱中心从“分”得清晰、“做”得精准两个维度提供多元化服务。他们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,将其分为低保、重度残疾人、未成年人、重大疾病患者等四类群体,并划分出物资援助、资金援助、社会融入、心理援助等四级服务内容。同时,他们还开通了线上救助渠道,设置求助热线,确保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。

(二)做深做细,搭建资源联享平台
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,芳草街街道搭建了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救助服务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可以共同参与,形成合力,为需要救助的人群提供更加全面、精准的帮助。
一是正面宣传与吸纳资源。街道通过举办慈善集市、慈善表彰等活动,正面宣传爱心企业的公益行为,以此鼓励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。例如,“善行芳草·烟火紫杉”慈善集市暨慈善表彰活动吸引了30余家企业参与,并为长期参与公益服务的企业授予了“爱心合作企业”证书。
二是探索发展服务方式。关爱中心通过实地走访、调研等方式,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,引导企业履行公益责任。他们发现,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有公益意愿,但参与渠道、参与方式比较单一。因此,关爱中心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,探索出多种公益服务方式。例如,中秋节前期,关爱中心撬动了辖区国资企业阿斯牛牛联合开展公益服务行动,为特殊困难群体捐赠月饼等物资。


(三)高效流转,实现资源循环与共享
为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流转,芳草街街道采取了多种措施,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,线上依托关爱中心救助平台,实时更新资源库存与需求信息,实现资源的快速匹配与对接;线下则依托主题活动、慈善表彰等活动补给资源库。
一是提高参与率。关爱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平台的角色作用,积极梳理现有的资源库分布情况,并通过各种活动为载体,动员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活动的设计和营造。例如,在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,关爱中心动员了多家医疗资源开展公益汇活动,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、疑难专家会诊等公益服务。
二是提升持续率。基于政社互动、优势互补的理念,街道组织牵头搭建联动交流平台,推荐驻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公益洽谈。例如,四川诚利公益慈善基金会与关爱中心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书,持续为辖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资金救助和物资救助帮扶,并基于服务对象或家庭需要提供公益岗位、茶艺培训等发展式救助。

二、双联服务计划的成效与展望
通过推行“资源联响”“资源联享”双联服务计划,芳草街街道实现了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领域的协力合作。这一机制不仅更好地了解了特殊困难群众、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需求,还有效实现了供需对接,搭建起信息交流、资源互换、服务共享的慈善服务综合平台。
未来,芳草街街道将继续完善双联服务计划,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,推动“慈善+救助”的有效衔接。他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,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加全面、精准、有效的帮助和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。同时,他们也将积极宣传和推广双联服务计划的成功经验和做法,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。 |